第186章 影评人的狂欢-《华娱之传奇导演》
第(3/3)页
你看,每一次都是山穷水尽,绝处逢生。和学校里课本上的问题不一样,男主角手头并没有多少资源,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“地星人头一回”,没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参考,更没有标准答案。
这时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扎实的技术基础,突破天际的脑洞,和大胆尝试的勇气。
不走寻常路,这种骇客精神才能让人绝处逢生。做技术的各位小伙伴们,看到这里一定深有同感。
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项目,都不是简单的照搬前人复制粘贴可以完成,有那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,有那么多看起来不可实现的技术难题,还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用户需求。
这时候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来,拼命创新啊,哪怕方法看起来再匪夷所思,能出结果的就是好方法。哪怕写出来的代码做出来的产品看着再不靠谱,总之也……先上线了再说嘛。
时间不等人,胆小一点就饿死了。
当然,一味冒进,不经过测试就投产也不行。
这部电影在教我们勇敢创新的同时,也给我们看了设计漏洞带来的严重后果——马呆萌第一次用燃烧氢气的方法造水,没考虑自己呼吸的氧气,一点火就被炸飞了。
宇航局赶工了三个月,终于发射了载满救援物资的飞船,却因为技术失误而坠毁。不要小看细节上的失误,在关键时刻,它可以致命。
对技术宅来说,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真是相当好。
就只说叙事手法,它也是让我相当喜欢的——平铺直叙不煽情,如果说《地心引力》是感情澎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,《火星救援》就像看技术报告,没什么文采,却绝对不无聊。
那些本该被“感情”和“高大上的主题”所填满的部分,被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所取代了。
陈导真懂得抓住死宅们的心,把一场艰难的火星生存战化整为零,每个小任务都正好在男主角能力范围内,让人觉得他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因为金手指或者狗屎运,而是真正的,技术宅的胜利。
男主角的性格也很加分,陈道铭把这个乐观又幽默的“火星海盗先生”演得超可爱。
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,他也不忘了吐槽“最凄惨的是吃土豆没有番茄酱”和“船长你留下的音乐都好老土”。
说实话,我曾一度怀疑这种性格的真实性——有谁被扔在外星球还能这么开心呢?然而当男主角清理了基地,统计了食物,开始做生存计划时,我就懂了,独自被留在火星这件事对技术宅来说,远不是最恐怖的。
你想想,在一个未经开垦的星球上,手上有一定量的工具和潜在的食材,复杂的仪器们还很体贴地带着技术文档——比起担心什么时候会死,更激动人心的不是立刻着手去计划一百零一种活下来的方案吗?一整个全新的项目摆在你面前,这时候啥都别说,赶快上手做才对啊!
爱因斯坦曾经说过,最适合科学家的职业是灯塔看守人。因为在灯塔上,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。
那么我想,最适合工程师的“灾难”,就是这样一场外星生存战了吧——火星上有足够多的可能性,让你开展一场最有意思的创新。
最后男主角对宇航局新人们说的那段话也点明了这个主题:“当时我并没有害怕死亡,而是先解决一个问题,再解决下一个,然后我就回来啦!”确实,他的最终目标是想要回到地星,然而他所专注的却是“怎样做”的问题。
这让我想起了马克·扎克伯格在和华夏大学生对谈时说的话。
有人问他如何成功创业,他说:“如果总是想着成立最好的公司,你是不会成功的。如果目标是改变世界,然后有了好的想法,才能有好的公司。”
有着宏伟而功利的目标是没错,然而每一步,我们的眼睛所关注的地方,始终必须是那些复杂又美妙,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问题——
比如,从如何用大便种土豆开始。
脚踩着红色土地,仰望着满天繁星,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做到。”
陈永仁也上网看了一下大家对《火星救援》的评价,基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陈永仁也松了一口气,他还真有点怕影迷们不买账了。
而《火星救援》9.5的开画评分,也让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感叹,又是一部太空科幻经典之作,真想看看陈永仁的脑袋瓜子是咋长的,一部接一部的。
电影如火如荼的上映中,而陈永仁第二天下午就坐飞机,飞去南京了,继续拍摄《战狼》剩下的戏份。
国内的戏份拍完战狼中队的特训,还有消失入境雇佣军,出国作战等戏份,拍摄这块就能杀青了……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