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六章 客机开始制造 计算机小型化-《改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呵呵!也是,不过他们早晚会有一天明白过来!”张知木一笑说,“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!好啦,我们说说我们的事吧!”

    几个人又围在桌前坐了下来。

    张知木亲自给各位到了茶,说:“石涛将军也够辛苦了!一直在海上飘着。不过看到穆毅和郑芝龙他们远洋心里痒痒吧?”

    “辛苦倒是没觉得,每次试验成功了,这种喜悦是旁人没法体验的!不过,看着老穆和老郑他们远洋,倒是心里真是有些痒痒!哪个航海人不想能参加这样伟大的航海呢?”石涛说的是实话。

    “没有办法,你现在做的事,没有人能替代你!你们范司令还问我,怎么石涛不归我们海军了?我告诉他,暂时不归了!哈哈!”

    “我做的工作,离开海军还真的不行。不过,这事也怪我,一直没时间向范司令汇报工作!”

    “不用介意这些,范司令都了解你们的情况,知道你们一直忙的一个人当两人用。他们水军用的海图,没有你们,哪能这么详细?没有你们参与实验,他们哪有无线电探测器,水声探测器,无线电瞄准仪?这些范司令都清楚。”张知木安慰着石涛。

    柳成璜也说:“老石,没有你们的天气预报,以后我们的飞机也不敢到处飞啊!现在不光是海军要靠你们,我们空军也要靠你们!”

    听了这些话,石涛脸色有些微红了,“这些我非常清楚,只要你们认可了就行!我和兄弟们就算没有白忙乎!”

    李云鹤说:“好了,客气话,自家人就不要再说了!说说你们新式无线电探测器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石涛说:“唉,我这次来主要是说这事的!我们无线电探测器,改为更高频点,使用波导器件后,经过在海上实际测试效果好的不是一点。以前的无线电探测器,使用起来不是很稳定,对使用者要求很高。现在可是非常稳定,不论是探测精度,还是探测距离都提高了一个档次,灵敏度也给你更高,可以说,现在的无线电探测器和原来的完全不一样了。”

    “太好了!”张知木说,“下一步,你们还要争取减轻这种无线电探测器的重量,争取早日用到我们飞机上。”

    杨昌接过话说:“这件事我们已经在做,问题不是太大!”

    杨昌说:“我们这次来,还有一件事儿要说,我们全国现在见了很多气象站,更有很多无人值守的气象站,每天汇总信息非常困难,我们想在各省建立省级气象中心,由省级气象中心汇总各省气象信息,再由省级气象中心向我们窑岗气象中心汇总信息。可是通过人工汇总一是不及时,而是工作量也非常大。我们和石涛将军研究了一下,想搞一种气象信息自动采集系统。就是利用短波通信来实现数据通信。因为我们传输的数据量不是很大,通过短波传输效率也能满足需要。也就是所有气象站,实时采集各种气象信息,以应答方式等待气象中心巡检时回发气象信息。我们窑岗气象中心向省级中心巡检,省级向各个气象站巡检。气象中心由一台计算机处理所有信息。这样我们也为我们搞气象预报提供基本信息。”

    石涛说:“张总,我知道这件事不小,花费也不会太小,不过这事早晚要做!所以,还是请您认真考虑这事!”

    “这样事不用考虑,马上立个项目,你们拿出来一个计划,资金的事我去和陆先生说。”张知木坚决的说,“这样事宜早不宜迟。”

    “好了!这事不说了!”石涛说,“我们在沿海已经建设了很多导航站,已经开始建满刺加(马六甲)那边的导航站。我听说,我们还要夺取大东洋(太平洋)中间的岛子,我觉得,那个岛子更需要建设导航站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你不说,我也要找你,大东洋(太平洋)里面的夏威夷,还有北美吴三桂他们那边,还有墨西哥那边,我们都要架设导航站。先不用考虑花多少银子的事。我们的船能因为这些导航站少出一件事就值了!”张知木知道,现在的基础,离发射卫星进行导航还早着呢,为了航行安全,必须架设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无线电导航网络。

    “好啊,我就想听张总这句话!”石涛说。

    “明年你们应该重点在南洋那边海上,还有南大东洋(太平洋)那边岛子上,建设一些气象站,争取有热带气旋形成的时候,就能提前预报,那样我们的船就能提前躲避。这是你们必须解决的问题。所有台风,都是从赤道那边形成的,我们以后一定要掌握他们形成到消失的全部过程。当然这要慢慢来。这不是,李云鹤在这里,以后你们要给石涛他们造几架专门用来测量气象情况的飞机。有了飞机,你们可以钻到台风凤眼里面测量气象信息。更可以提前跟踪预报台风的运行轨迹,我们预防台风做好预报!”

    “哎呀,以后搞气象真的可以使用飞机吗?那就在飞机上搞一个气象站!”石涛听到这消息,当然高兴了。飞机对石涛他们来说,还是神秘的不得了的东西。

    “放心吧!我们争取尽快的给你们配上气象飞机!”李云鹤说,“我们现在的双发飞机非常稳定,比我们当初预计的还要好得多。我这次就是跟张总说这事的。”

    说完,李云鹤有对张知木说:“我们现在正在装配一架运送客人的飞机,我们搞一个密闭客舱,使用石棉隔音。客舱里面设四个宽大座位,八个普通座位。现在比较麻烦的就是你说的那个客舱增压系统。这可是不好控制的。”

    张知木知道,杨昌、石涛他们都比知道啥叫客舱增压系统,对他们解释说,“我们飞机飞得越高,空气越是稀薄,飞到五六千米空气只有地面的压力一半,人会非常难受。必须加大机舱内的压力才行。加压同时也要控制温度和湿度这些指标。如果我们飞机飞行高度高度在两千五百米到三千米之间,完全可以不用啥增压。可是我们不能永远飞这么低。再说了,我们青藏高原的高度也不只是这么高。所以飞机机舱增压系统必须解决,还必须是十分可靠。除了增压系统,还要有供氧系统,一旦高空中增压系统失灵,必须提供氧气,保证乘客呼吸!”

    “张总说的是,还有一样,密闭客舱噪音也小多了。现在难的是飞机气压要随着不同的高度,都要保证舱内压力不变。运输飞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。飞行员带着氧气面罩就行了!”李云鹤说。

    石涛说:“你们的飞机加快生产吧!要是有了飞机,我们到那里去可就方便多了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