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观摩装甲兵师演习 讨论东西对决问题-《改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战斗”一开始,装甲师指挥员,就根据三角翼侦查出来的情况,给炮兵布置了任务。

    炮兵根据各炮种的情况,进行了详细分工。平射炮重点攻击敌人,城堡工事,**炮利用曲射弹道的优点,重点轰击敌人城寨里面的目标。

    炮车团派出一个炮车营,和炮兵紧密协同,在炮兵撕开敌人营寨口子之后,一面枪炮射击,一面向营寨内猛冲,一个履带式装甲营跟随炮车向营寨里面攻击。冲进营寨内,装甲步兵下车在车载炮火机枪的掩护下,围剿营寨内的守敌。

    一部分残敌骑马逃跑,四轮驱动汽车兵驱车追赶。最后全歼守敌。

    整个战斗过程,紧张激烈,而且全过程被空中和地面的很多摄影机捕获到了。

    对这场精彩的战斗,包括一向不苟言笑的陈玉峰都鼓掌表示祝贺!

    这一幕虽然是演习,可是大家都对打仗不陌生,他们都知道,今后这只队伍打仗就是这样。任何敌人守住营寨下场也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第二天,刘云他们设置的科目是,在戈壁上和几万敌人遭遇,这是一场遭遇战。

    装甲师反应很快,立刻稳住阵脚,派出轮式装甲车向两翼迂回,包抄到位后,炮兵对当前之敌进行覆盖,炮车冲击,装甲车包围攻击。四轮越野车四处追击残敌。

    这一仗讲评时,张知木提出了不同意见,“我觉得,你们总体上表现不错。不过,有一点我想指出,虽然你们的武器已经是威力大打得远,可是你们思想境界还不够大。你们的炮不动地方,已经可以打到二十公里远,你们的履带式车辆可以突破任何障碍,轮式车辆可以跑出很远。可是你们心中的战场,还是只是眼睛能看到的这么大,最多是望远镜看到的这么大。我觉得你们遇到了敌人之后,就要一下将敌人吃掉信心。敌人队伍可能会拉出去很远,十几公里二十几公里也不算远,我们的着眼点就应该有这么大的范围。和敌相遇,您们向两翼派出的军队就应该更隐蔽一些,你们彼此间有电台进行联络。包围圈儿就应该更大一些。你们一天之内消灭不了敌人,是非常正常的,那么我们可以两天,甚至几天。绝对不能只顾眼前。一句话,指挥员要有和你们手里面武器相适应的眼界胸怀。”

    张知木的话,让李威和他的几位将领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欧阳鹤说:“张总的话正点中你们的问题。不然你们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呢!当然,对于普通军队,仗能打成这样,就算很不错了。不过你们不行!你们是我们最锋利的尖刀,是我们一出手就要制敌死命的利刃。这样的问题,我们还要和你们一起研究。新的军队新的装备,需要配合新的战法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你们要看到问题,也不要灰心。”

    关于装甲师今后如何使用,装甲师今后如何跟步兵编配作战,以及今后国家需要建设几个这样集团军的事,大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。大家都觉得集团军是今后建军的方向。

    不过,阎伯驹问了一句,“知木!我们全国打得都差不多了,还有必要在这上花那么多银子吗?”

    张知木说:“阎伯这句话问得好。我今天就给大家提个醒。我们南洋很快就解决完。国内不会有啥大的战斗。可是大家想到没有,我们的敌人,那些西夷人,能善罢干休吗?我们明年必须完成夺取黑海入海口的任务。那时候,很可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都会与我们翻脸为敌。那些弗朗机人、英国人、法国人、红毛番、小弗朗机人等等,是不是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我们呢?我们现在不但在海上和他们接触了,在陆地上也和他们接壤了。我们对于他们来说,不是可接触或不接触的人,是他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人。是对他们构成强大威胁的人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!所以我们必须有进行一场东西方大战的准备。我们很可能会面对几百万敌人!”

    张知木的话让大家都沉默了。

    一会儿,陈玉峰想说话了,“我看啊!我们不能等着他们联合起来打我们,我们应该主动出击,在他们门前将战火点起来。彻底打服他们!”

    “对!”

    “对对!”

    “是啊!”

    “”

    陈玉峰的话,得到了大家一致支持。

    “呵呵!”张知木也是一笑说,“这就是为啥,我们明年要夺取黑海出海口,还要将我们战船开进黑海去的原因。我们有了黑海出海口,我们水军战船进入黑海就能到给养支持。同时我们岸上也能获得海上舰炮的强大支持。”

    这样,讨论的问题就延展开了。从海上进军路线,到攻击整个西方的陆上进军路线,还有政治策略等等,都展开了讨论。既讨论了战略问题,也讨论了战术问题。既有攻城的技术问题,也有攻心得得战术问题。

    张知木很喜欢这点,就是大家讨论问题时,没有太顾及自己的职位,都是想到啥。平等的气氛,让大家很松弛,也愿意说出来自己的观点。刘云他们参谋部的参谋对大家的意见都做了记录。会后他们会分门别类的总结整理这些意见。然后会再次讨论。有些重要议题,还会发给全军高级将领传阅。

    就在大家准备离开包头的时候,接到陆成祥发回来的电报,他带着人已经到了莫斯科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