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军队文工团 滹沱河大坝-《改变》
第(2/3)页
团长当然高兴了说:“李主任你说要多少人吧?有太多的人想进我们文工团了。就凭我们这身军装就能招来不少人。”
“我需要的是有特长的,能演出的。人数最少要翻一翻才行。”李岩的心可大着呢。
张知木笑着说:“看来,李大公子可是大手笔啊。我当初成立这个文工团可没有你今天的魄力。呵呵!”
“兵到用时方知少,我是深有体会。”刘云说,“用不了多久,我们的文工团一出名了,人就不够用了。”
“我们窑岗文化宫现在演出排的满满的还满足不了大家需要。我们明年想建一座军队大厦,我看我们同时也建一座军人文化宫吧。平时可以军民两用。”
“这是个好事,我举双手赞成。”李岩说。
还有一件让张知木高兴的事儿是,广播电台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台。一个台是用山西话广播,一个台使用官话广播,使用官话广播的同时用中波和短波广播,使用山西话的用中波广播。使用山西话广播的内容重点是是山西和窑岗有关的事儿,官话广播的重点是全大明朝的各地的事儿。现在范总编他们的记者人数也增加了不少,他和陆成祥他们合作,各地分号,发现各地有啥有意义的事情,也都通过电报发回来。这样范总编他们的信息来源就丰富多了,不论是电台还是广播都是窑岗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。
不过有一件事儿,让张知木有些不放心,因为孟四儿和黄志他们到辽东去了,到现在一直没回来,虽然他们发电报回来,让家里不用惦记,可是电报也不是经常能通,说明他们还没有稳定的地点。李治倒是很放心,他说:“现在没有事儿,就说明问题不大。辽东那边天气太冷,他们现在啥事也干不了,所以不用着急。不管啥事儿都要等到明年开春再说了。”
不过,年底这段时间,黄玉坤可是弄的有些烦,不少人都来找她希望能弄到新年晚会儿的演出票。现在来窑岗的住的人越来越多了,这些人大多数是不差钱儿的。对于能参加观看新年演出都充满了渴望,所以大家把这件事儿越吵越厉害。
特别是报纸和电台不断的透露节目的点滴情报,什么新剧目啊,新节目啊,都不断的吊着大家的胃口。
分配这些票还真的让张知木费了点儿心思,本来张知木不想管这事儿。可是有些重点人物的家里必须要想着送票过去,比如孙传庭的家里、宁德的家里、托里王子的家里还有代王的家里等一些需要关照的人都要想到,这样的晚会不仅仅是个看节目的事儿,他们都把能参加观看这样的演出当作了一个荣誉。他们在窑岗的地位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待遇来体现的。那些在窑岗做出很大贡献的人都要在这个时候想到。
其实真的忙的不可开交的人还真的不太把这些事儿当回事儿,唐景窑就是这样的。好像根本没想到过年的事儿,他把张知木、卢炳义、陆成祥和李云鹤一起请到窑岗办公楼的小会议室,认真汇报了他们在滹沱河选定的建坝的坝址,以及选定这个坝址的论证理由。
这些论证过程他们已经和卢炳义没少研究,拿到这里来说的基本上都是很成熟了。张知木又一次见证了唐景窑做事的认真踏实,每一个数据他都能都说的很清楚。
滹沱河的上游河水流量季节性差别很大,枯水的时候,河道里面乱石都能露出来,汛期的时候则是波涛滚滚,水流湍急。但是也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河水的含沙量也不小。
所以张知木对他们的建坝方案,提出来了扩大和增加排沙孔的建议。张知木参照参观小浪底水库时看到的排沙的措施,建议他们在坝底排沙孔开放的时候,同时要在排沙孔的上部闸口也要开放放水,以增加水流量和冲击力,加速将排沙孔排出的沙子冲走,以免在坝后堆积。
这个坝址选在两个山之间的山谷,坝长有一千二百多米,最高坝高六十多米。坝是东西走向,东西两岸建设溢洪渠。原来唐景窑想用土石坝,但是张知木建议用水泥坝。因为这里的河底直接都是基石,可以在石头上开凿之后将水泥直接浇筑在石头上就行。最主要的是,那时候转窑水泥就可以生产了。甚至建坝开始的时候第二座转窑都可以生产了,那时候水泥足够建坝之用。运送的土石方也可大大的减少。
他们选的这地方非常巧妙的是,在旁边有一个山谷,炸开后,可以作为一个分流的河道。这样在建坝的时候,可以让河水通过分流的河道流过,有了这个分流的河道,就可以在在枯水期的时候,直接建一个土质的拦河坝在坝址前拦住河水。不然建一个导流渠工程量就太大了。不过张知木建议,在这个分流河道炸开分流之前,先建设一个大坝,建设大坝的时候,这里作为分流用。建完以后可以作为以后分流泄洪之用。
唐景窑他们预计的工期是五年,张知木建议的是争取四年建完。
现在最大的问题是,发电机能建多大的。这件事儿张知木说,过完年要和李迪他们研究一下,看看现在能制造多大的发电机。好在他们有了西山泡子建水力发电机的经验,这次能借鉴一下以前的经验。
唐景窑表示,完全建成水泥坝四年能完成。
第(2/3)页